今日清明丨与春同行,拥抱新生
来源:都赞城标识标牌www.douzancheng.com 发布日期:2025-04-04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,是祭祀、祭祖和扫墓的节日。除了扫墓祭祖,清明节还有踏青、植树、荡秋千、放风筝等传统习俗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清明节与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
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春季的第五个节气。斗指乙,太阳到达黄经15°,便为清明。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“气清景明、万物皆显”而得名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,这个时节阳光明媚、草木萌动、百花盛开,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古代时期,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记:“春分后十五日,北斗星柄指向乙位,则清明风至。”《岁时百问》说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按《国语》曰,时有八风,历独指清明风,为三月节。此风属巽故也。万物齐乎巽,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“八风”即八方来风,古代历书所说的“清明风”是来自东南方,东南方即《周易》所说的巽方。《周易》又有万物“齐乎巽”之语,“齐”即“洁齐”之意,农历三月一到,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这就是“清明”得名的来由。节日与节气不同,节气是时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。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,它的出现则稍晚一些,且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。
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,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。在传统社会中,清明节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(五六天到十几天,各地各时代不等),一方面是扫墓祭奠、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,一方面是踏青嬉游、亲近大自然的节日。直到今天,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。
清明节习俗
扫墓祭祖
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,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。人们会到墓地铲除杂草、摆放供品、上香燃纸钱,或献上鲜花,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。
踏青郊游
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、万物复苏的时节,人们会外出踏青,欣赏自然风光,享受春天的乐趣。这一习俗也被称为“春游”。
放风筝
放风筝是清明节流行的活动,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,带来好运。人们还会在风筝上写下灾病,放高后剪断线,象征除病消灾。
荡秋千
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的传统游戏,不仅有趣,还能锻炼身体、培养勇气。这一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流行。
插柳
清明节是杨柳发芽的时节,民间有折柳、戴柳、插柳的习俗。插柳被认为可以避免疫病。
声明:文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